2020年青海省高校毕业生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服务人员招募1600人公告
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,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,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根据省人社厅《关于做好2020年高校毕业生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招募工作的通知》(青人社厅函〔2020〕279号),经研究,启动招募2020年度“三支一扶”高校毕业生服务工作。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:
一、招募数量和名额
2020年,全省计划招募1600名“三支一扶”高校毕业生。具体招募名额分别是:
西宁市170人,海东市160人,海西州140人,海南州210人,海北州190人,黄南州200人,玉树州270人,果洛州260人。(具体岗位见2020年招募计划表)
二、服务类型、招募对象和条件
(一)服务类型
县(市、区、行委)以下乡镇和基层单位支教、支农(含农技特岗、支林、水利)、支医、扶贫开发、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岗位。
(二)招募对象
青海省户籍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9年6月以后毕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(西宁市、海东市招募对象限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)。
(三)招募条件
1.思想政治素质好,拥护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,遵纪守法、品行端正;
2.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,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;
3.自愿到基层服务,服从组织分配;
4.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;
5.所学专业与“三支一扶”服务类型需求一致或接近,并符合招募岗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;
6.已参加过“三支一扶”、大学生“村官”、“青南计划”(含基层专项)、“西部计划”、“特岗教师”等基层服务项目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不得报名参加。
(四)服务期限
招募的“三支一扶”高校毕业生服务期为2年,服务期满、考核合格后,并可获得相应服务期满证书,并实行自主择业。
三、招募时间和程序
(一)宣传动员(7月10日-8月24日)。各地区招募岗位编制完成后,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编制招募岗位计划,通过青海日报、青海新闻网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门户网、省人事考试信息网等渠道发布招募公告。各市(州)要通过本地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,发布本地区招募数量、报名条件、考试时间和地点、服务地区等信息,确保毕业生及时了解2020年招募工作相关政策、程序等。
(二)报名和资格审查(8月24日—9月4日)。采取网上报名、网上资格审查和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的方式进行。
报名时间:8月24日—8月30日。报考人员需登录青海省人事考试信息网(),详细阅读网上报名操作步骤,按照提示要求完成报名。报考人员要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,如实提交有关信息,按照生源地报名。
资格审查(8月24日—9月4日)。各市(州)“三支一扶”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按照就近就地招募的原则,对报考人员进行网上资格审查,资格审查结果在报考人员报名后24小时之内给予答复。对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,按规定时间打印准考证,对信息不完整、弄虚作假的报考人员,取消报名资格。
笔试考试(9月12日)。按照公开平等、竞争择优的原则统一组织。笔试由省“三支一扶”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统一命题并派专人监督巡视。
笔试时间:9月12日上午9:00-11:00
笔试内容:《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测试》
组织面试、体检和办理相关手续
笔试成绩由各市(州)“三支一扶”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负责公示。各市(州)根据招募进展情况安排面试、体检工作。经面试、体检合格的考生,需向各市(州)“三支一扶”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提交《“三支一扶”人员登记表》(一式三份,附件1)、本人身份证和户籍证明、学历证书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。各市(州)要对相关资料认真审核,对资料不完整、信息不真实的考生,取消招募资格。
(四)岗前培训(10月8日前)。新招募人员经省“三支一扶”办审批通过后,由各市(州)、县(市、区、行委)组织参加全员岗前培训。
(五)派遣到岗(10月10日前)。由各市(州)“三支一扶”办统一安排新招募人员到服务县(市、区、行委)报到。
四、“三支一扶”人员的权利及义务
1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、“三支一扶”计划各项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,服从岗位分配和基层单位的领导与管理。
2、爱岗敬业,尽职尽责,充分发挥作用,完成服务任务。
3、尊重当地风俗和生活习惯。
4、因身体健康、就业、升学等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,应提前一个月书面报告甲方,并按程序批准后,方可离开服务岗位。
5、享有“三支一扶”高校毕业生服务期间的生活待遇及相关优惠政策。
咨询电话:
青海省“三支一扶”办:
西宁市“三支一扶”办:
海东市“三支一扶”办:
海北州“三支一扶”办:
海南州“三支一扶”办:
海西州“三支一扶”办:
黄南州“三支一扶”办:
果洛州“三支一扶”办:
玉树州“三支一扶”办:
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
2020年7月10日
更多信息请访问烟台三支一扶考试网
原标题:2020年青海省高校毕业生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服务人员招募公告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qhpta.com/ncms/article_N032007102697.shtml